電腦網路與作業系統 電腦網路與作業系統

電腦網路與作業系統上課教材 - 2018 年版

電腦網路與作業系統 > 課程內容 > 第 4 堂課 - 帳號、檔案與基礎系統(服務管理方面)管理

第 4 堂課 - 帳號、檔案與基礎系統(服務管理方面)管理

上次更新日期 2019/03/21

Windows 的桌上型版本 (非 Server) 主要是針對單人多工的環境設計的,因此只有一個 GUI 界面。Linux 的桌上型版本則是針對多人多工的環境來設計的, 因此可以提供多個 GUI 的服務。無論哪種系統,大多可提供多個帳號登入,因此你最好能夠知道如何建立系統的新帳號。此外,由於現今資料量越來龐大, 例如相機的品質越高,其儲存的檔案容量也越大,因此可能會產生本機容量不足的現象。因此,如何管理檔案讓資料可以輕鬆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某些不必要的服務應該是能夠關閉的,這也需要理解一下。

  • 4.1: Windows 帳號管理
  • 4.2: Linux 帳號管理
  • 4.3: windows 檔案管理
  • 4.4: Linux 檔案管理
  • 4.5: windows 系統的基礎設定
  • 4.6: Linux 服務管理
  • 4.7: 課後練習

4.1: Windows 帳號管理

基本上 windows 從 windows 2000 以後的版本已經融合了原本只給伺服器環境使用的 NT 核心了,因此穩定性也是相對提高的。 只是桌上型用途的設計,因此依舊是單人多工的環境。不過,如果一部主機給多人共用時,依舊可以透過登入時的帳號選擇,來提供不同的桌面 (desktop) 與個人目錄。

一般來說, windows 對於帳號的權限控制主要有兩種身份,一種是系統管理員 (administrator),一種是一般帳號或標準帳號 (power user)。 想要新增用戶基本上的動作有點像底下的範例:

在 windows 10 上面建立一個標準用戶:
  • 按下開始程式集,然後點選控制台 (有點像圓形有花刺的圖樣)
  • 點選『帳戶』的按鈕 (您的帳戶、同步設定、工作、家庭那一項)
  • 點選『家人和其他使用者』的項目 (左側)
  • 點選『將其他人新增至此電腦』的加號 (+),就會出現新視窗
  • 新視窗中點選『我沒有這位人員的登入資訊』,又會跳出新視窗
  • 新視窗中點選『新增沒有 Microsoft 帳戶的使用者』項目,然後又會跳出新視窗
  • 新視窗中輸入新的帳號、密碼、再次密碼與密碼提示說明,然後就能新增新用戶了
預設新的用戶都是標準用戶 (power user),無法安裝新軟體的。如果想要修改帳戶的權限,應該這樣做:
  • 重新按下『家人與其他使用者』的按鈕
  • 點選剛剛建立的新帳號,帳號底下出現新的按鈕,點選『變更帳戶類型』可以修改權限,『移除』則是刪除該帳號。
  • 若點選變更帳戶類型,則可以選擇『系統管理員』或者是『標準使用者』了。

在你登出舊的使用者之後,回到原本的登入畫面,就能夠點選屬於你的帳戶來登入了。只是第一次登入時,系統會幫你建立許多的預設功能, 所以可能需要等待一小段時間就是了。這就是本機帳戶的建立方式。

另外,一般來說,使用者預設的家目錄會放置在 C 槽,實際路徑則位於:『本機 > C\ > 使用者 > 帳戶名稱 』這個位置,假設帳戶名為 niki 的話, 那麼實際網址列的名稱就會是:『 C:\Users\niki\> 』這樣的模樣。因為系統槽比較可能因為某些緣故導致系統的損毀, 因此通常我們建議您可以將自己的重要資料移動到 D 槽以外較佳。

因為 windows 是單人多工的環境,因此你所建立的新的目錄都應該會被查閱的到才對。如果想要修改權限,讓這個新目錄只有少部份人可以查閱, 那就得要做些設定才行。不過你得要特別注意,一般標準用戶是沒有辦法進行資料夾權限設定的!只有系統管理員才可以進行權限方面的修改。 修改的方法只要在你的目錄上面按下『右鍵』,然後點選『安全性』標籤,就可以修訂了。

使用 windows 10 完成底下的測試:
  • 以原本的管理員帳戶在 D 槽建立一個你自己學號的新目錄
  • 修改該目錄的安全性,讓該目錄僅有管理員可以完全使用,其他帳號不能使用該目錄。
  • 切換到一般標準用戶,嘗試進入 D 槽的新目錄,看看能否順利的拒絕該用戶的使用。

4.2: Linux 帳號管理

Linux 是多人多工的作業系統,他允許同時間有多人同時操作此系統。這點與 Linux 差異比較大,因為 windows 有一人操作時,其他登入者通常是在休眠的狀態。 Linux 則是大家可以同時工作,只是工作的情況不太一樣,Linux 的用戶很多都僅是使用純文字模式,透過網路登入系統,不必啟用 GUI 的。

要知道 Linux 的帳號是否存在,可以透過『 id 帳號 』去觀察:

  1. 打開終端機,輸入 id 查閱自己的帳號資訊,應該有 UID 與 GID 及 groups 等參數。
  2. 輸入『 id root 』查閱該帳號
  3. 輸入『 id bin 』查閱該帳號
  4. 輸入『 id myclass 』查閱該帳號是否存在

當帳號不存在時, id 就會告知該帳號不存在了。另外, Linux 也將帳號分了兩個層級,一個是系統管理員,名稱預設都是 root 這個名詞, 其他的都是一般帳號。一般帳號因為使用的情況又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給系統使用的系統帳號,一個是給終端用戶登入使用的帳號。 分辨的方法主要是透過使用者識別碼 (UID)。

台灣有名字與身份證號碼作為身份辨別,但是名字是因為人腦記憶的方便,事實上相關的資訊都是使用身份證在記錄的。 Linux 帳號的 UID 就像身份證號碼,登入帳號名稱就是名字這樣的意思。而通常所有記錄都是身份證啊,因此系統上所有的檔案都是記錄 UID 的! 這點要特別注意喔。

預設 0 號是系統管理員專用的 UID (身份證),1~999 預設給一般系統帳號使用, 1000~ 則是給一般終端用戶使用。因此,你剛剛 id 自己, 應該就能夠看到 UID 應該是 1000 號吧!

  • 身份切換的動作

在 windows 底下,預設的帳號通常就是系統管理員。但是在 Linux 底下,我們通常建議不要使用管理員的身份,統一全部用一般帳號來登入。 若有需要動到管理行為,才轉換身份為 root,而管理行為處理完畢後,記得再將帳號轉回一般帳號,這樣對系統的操作比較不會出問題。 至於切換身份的指令為『 su - 』,然後輸入管理員的密碼,就能夠變換身份了。

[student@localhost ~]$ su -
Password: 
Last login....
[root@localhost ~]# 

注意上面的指令,你會發現提示字元有兩個很重要的變化,一個是帳號名稱變成 root 了,一個則是提示字元從 $ 變成 # 了! 未來你在下達指令前,務必判斷提示字元是 $ 還是 # ,很重要!因為兩者代表的身份不一樣!能進行的行為會差很多!那如果要回到原本的帳號呢? 就使用 exit 離開管理員身份即可。

[root@localhost ~]# exit
logout
[student@localhost ~]$ 
  • 建立新帳號

那如何新建 Linux 帳號?還記得登入時需要輸入帳號+密碼吧?所以建立帳號也是需要兩個動作,假設新帳號名稱為 niki 的話,那麼就是:

[root@localhost ~]# useradd niki 
[root@localhost ~]# passwd niki 
Changing password for user niki.
New password:
BAD PASSWORD: The password is shorter than 8 characters
Retype new password:
passwd: all authentication tokens updated successfully.
[root@localhost ~]# id niki 
uid=1001(niki) gid=1001(niki) groups=1001(niki)

基本上,Linux 對於密碼的規範是比較嚴謹的,因此當你輸入比較爛的密碼之後,系統會告知該密碼很爛!你真的要使用嘛? 不過,因為你是 root ,因此爛密碼還是會被接受。雖然很不建議接受爛密碼,所以當系統回報這是爛密碼之後,建議你在想一個新的密碼來輸入比較妥當! 不要使用爛密碼了!養成習慣吧。

  • 使用新帳號

想要使用新的帳號登入,可以找任何一個目前尚未使用的 tty 來進行登入的行為:

完成底下的實做練習:
  • 切換終端機到 tty4
  • 使用剛剛新建立的 niki 來登入系統
  • 登入之後輸入 w 查閱一下目前登入系統的用戶群
  • 輸入『 pwd 』看看目前的家目錄位於哪個實際的檔名中
  • 轉回 tty1 的畫面
  • 在任何一個終端機輸入『 w 』以及『 pwd 』看看差異為何?
  • 回到 tty4 ,登出 niki 這個帳號。

就像 windows 在不同的帳號登入後,他的桌面會是在 C:\>Users\Desktop\ 目錄下一樣,Linux 的所有帳號預設目錄放在 /home ,那個斜線 / 就類似 windows 的『本機』, 最頂層的目錄所在。然後不同的帳號放置在不同的目錄下,所以 student 家目錄在 /home/student/ ,而 niki 就在 /home/niki/ 之意。 預設目錄檔名會主動加上斜線,所以 /home/student 與 /home/student/ 意義是一樣的。

由於系統本機僅有一個 GUI 而已,因此當你想要用新的帳號來使用圖形界面時,舊的帳號可能得要先登出才可以。

關閉桌面所有的資料,然後按下右上角三角形,之後點選你的帳號,然後登出 (logout)。回到原始的登入畫面後,按下 niki 新帳號,然後輸入密碼, 之後就可以使用新帳號的操作行為了。
  • 刪除舊帳號

基本上,UID 小於 1000 的帳號最好不要隨意刪除,否則容易出問題。而如果有已經不再使用的 UID 大於 1000 的帳號,刪除掉可能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式。 刪除的方式比較重要,需要加上 -r 的選項。此外,要被刪除的帳號也記得需要登出才行。

[root@localhost ~]# ll /home 
drwx------. 2 niki    niki     62  2月  8 14:04 niki
drwx------. 4 student student 191  1月 26 13:56 student

[root@localhost ~]# id niki 
uid=1001(niki) gid=1001(niki) groups=1001(niki)

[root@localhost ~]# userdel -r niki 

[root@localhost ~]# ll /home 
drwx------. 4 student student 191  1月 26 13:56 student

[root@localhost ~]# id niki 
id: niki: no such user
以 root 身份完成底下的實做練習:
  1. 先切換身份為 root 帳號
  2. 建立一個名為 ksu 的帳號,密碼設定為 itismyksu00。
  3. 建立完畢之後查看 ksu 的 UID 與 GID,同時觀察 /home 是否有 ksu 的家目錄產生
  4. 在 tty5 上面使用 ksu 帳號密碼登入系統
  5. 登入後使用 w 指令觀察系統上面有哪些人登入了
  6. 觀察完畢之後請登出系統,並回到原本的 root 身份終端機界面上。
  7. 單純使用『 userdel ksu 』刪除使用者
  8. 刪除完畢之後查看 ksu 的 UID 與 GID,同時觀察 /home 是否有保留 ksu 的家目錄
  9. 使用『 rm -rf /home/ksu 』,然後再次觀察 /home 的目錄狀態

特別注意,那個『 rm -rf 』對於 root 的身份來說,那是很可怕而危險的指令,很可能不小心就將整個系統刪除! (類似刪除掉 windows 的 C 槽) 所以操作該指令時,不要亂做,要注意後面接的目錄名稱是否正確才行。

4.3: windows 檔案管理

windows 檔案管理通常是透過圖形界面的檔案總管來處理,但是如果你需要複製三個目錄內的某些副檔名檔案到某個目標目錄去, 你可能會一次做一個目錄複製共進行三次,也可能開三個檔案總管來同時進行檔案的複製。不過都有些問題:

  • 一次複製一個,共複製三次,因此你得要隨時觀察注意是否複製完畢,複製完畢才能手動繼續操作,對於操作連續性來說,不太妥當
  • 三個檔案總管同時運作,代表 CPU, 磁碟需要同時在三個複製行為當中進行切換的任務,這時系統效能會有降低之餘, 除非你使用 SSD 或者是使用不同的磁碟進行這三個任務,否則同時運作會讓系統的效率降低的。

那有沒有辦法一口氣從三個目錄裡面去複製呢?可以的!不過得要透過 DOS 命令提示字元的協助才行喔!

如何呼叫出命令提示字元?與目錄切換及觀察檔名?
  • 先在搜尋的圖樣上面點一下,然後輸入指令 (command) 的縮寫 cmd,就會出現『命令提示字元』的圖樣,點選該圖樣就能啟動了
  • 輸入『 dir 』就可以查閱目前目錄下的檔名資訊
  • 輸入『 cd Downloads 』就可以切換目錄到下載的目錄去
  • 輸入『 d: 』就可以切換到其他不同的分割槽
  • 輸入『 cd /d c:\users\yourname 』就可以回到你的家目錄
  • 更多的選項說明可以使用 cd /? 查詢,也能夠用 dir /? 查詢可用選項。

了解了基礎操作之後,再來如果想要同時複製不同目錄下的資料,可以透過 copy 來進行的。

使用萬用字元 * 觀察檔名之後,再以 copy 來複製
  • 回到家目錄之後,輸入『 dir Documents Downloads Desktop 』同時觀察三個目錄
  • 輸入『 dir Documents\*.jpg Downloads\*.jpg Desktop\*.jpg 』就可以觀察到三個目錄下的關鍵檔案
  • 輸入『 md newdir 』來建立一個新的目錄
  • 輸入『 copy Downloads\*.jpg newdir 』來複製某個目錄下的資料到新目錄去
  • 可以使用『 copy /? 』查詢 copy 的更多用法

同理,那如果要刪除呢?使用 del 就可以了。如果想要刪除目錄呢?那就使用 rd /s 囉!這些指令都可以比檔案總管更加快速的讓你運作! 此外,如果每次的動作都一樣時,你還能夠將這些指令收集起來,建立成為批次檔的執行方式,未來就可以直接讓你點選之後就全部進行了!相當方便的。

  • 建立新檔案的手段

為了要測試,我們可能需要建立一些檔案來作為處理的方案。要建立檔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資料流重導向。亦即,將原本要輸出到螢幕的資訊, 給他傳輸到檔案去就可以了。實驗的方法很簡單,你可以透過底下的作法來處理:

  1. 開啟 cmd 命令提示字元,然後以 md 指令建立一個名為 test 的目錄,亦即『 md test 』即可。建立完成後請用 dir 確認存在。
  2. 使用『 cd test 』進入到該目錄,然後觀察提示字元是否已經變成 test 目錄下了?
  3. 使用『 echo 123 』看看有沒有在螢幕上面出現 123 ,這個 echo 就是一般程式的 print 功能之意。
  4. 使用『 echo 123 > file01.txt 』,仔細看,螢幕應該沒有東西,然後『 dir 』看一下有沒有新的檔案產生?
  5. 使用『 copy file01.txt file02.txt 』,之後再『 dir 』看有沒有新的檔案產生?這就是複製

如果需要比較多的檔案時,可能最好使用迴圈的方式來處理較佳。在 cmd 裡面的迴圈依舊可以使用 for 這個迴圈機制,只是,語法不太一樣。 基本語法有點像底下這樣:

for  /l  %x  in  (1, 1, 10)  do  echo 123 >  file%x.txt

for /l 那個是 L 的小寫,不是數字 1 喔!然後 %x 是變數,你可以用任何字元去取代,但是 cmd 的變數前面要加上百分比符號 % 才行。最後 do 後面加上一個要執行的指令,然後小括號內的三個值分別是起始值、步階(每次增加的數字)、結束值,因此迴圈進行時,第一次 %x 是 1 ,第二次 %x 是 2, 最多作到 %x 是 10 的意思。

  1. 同樣在 cmd 同樣在 test 目錄下,進行上述的指令,然後 dir 看看能否產生新的 10 個檔案。
  2. 使用『 type file1.txt 』查看一下純文字檔的檔案內容。
  3. 使用『 dir *1*.txt 』查看檔名中出現 1 的檔案有哪些。
  4. 將檔名具有 1 的檔案刪除用『 del *1*.txt 』處理,然後 dir 查看檔名是否正常。
  • 歷史命令

Linux 裡面有個記錄歷史命令的 history 指令,那麼 cmd 裡面有沒有?有的,那就是 [F7] 功能按鍵,請按下 [F7] 按鍵,就會得到剛剛下達的所有指令。 你可以用方向鍵選擇你要重複執行的指令後,再按下 [enter] ,就會重複執行該指令了。這是相當有趣的功能之一喔!

  • 慣用指令彙整

最終讓我們總結一下檔案的管理方式中,windows 的 cmd 有哪些指令是可以使用的:

指令範例指令說明
md newdir建立名為 newdir 的目錄
rd olddir刪除名為 olddir 的目錄
dir [*key*]查詢檔名資料,後續字元則是檔名或檔名關鍵字
d: 切換路徑到 D 槽或其他槽 (更改 d 關鍵字即可)
cd nextdir變換工作路徑到名為 nextdir 的目錄下
copy oldfile newfile複製檔案
copy oldfile1 oldfile2 targetdir一口氣複製多個檔案到 targetdir 目錄下
echo keyword在螢幕上面輸出一段文字
echo keyword > filename將一段文字輸出成為新檔案,檔名為 filename
del filename刪除 filename 檔案
type filename將 filename 的內容輸出到螢幕上
[F1] 搭配 [esc]顯示歷史指令以及離開歷史指令上

4.4: Linux 檔案管理

windows 很多指令都是學 bash 的,因此,我們操作的許多指令是可以互通的。只是,指令名稱可能會有點不太一樣。不同的作業系統有不同的指令, 這也是很正常的。在 windows 的 cmd 底下,若要確認該指令是否存在,可以使用『 cmd /? 』加上 /? 這個選項來測試一下該指令的說明。 而 Linux 指令是否存在,則可以透過『 cmd --help 』來加以確認!要注意的是,windows 是以 /option 來加上選項功能,而 Linux 則是用 -option 來處理的, 這是比較大的差異而已。

  • 檔名的觀察與目錄的切換

檔名的觀察使用 ls 或 ll ,而目錄的切換同樣使用 cd 來處理。不過與 windows 的分割槽不同,Linux 使用的是目錄樹, windows 上層目錄樹稱為『本機』,而 Linux 則是稱為『根目錄, / 』!此外,windows 的目錄結尾使用反斜線 \ 來作為目錄的代表符號, Linux 與一般網址列的目錄結果相同,使用的是斜線 / 來處理的。基本上 Linux 底下有幾個特殊目錄 (其實很多與 windows 相同) 需要注意:

  • /:代表根目錄,所有檔名的絕對路徑寫法。
  • .:代表本目錄的意思
  • ..:代表上層目錄的意思。
  • ~:代表目前執行者的家目錄。
在 Linux 的 bash 終端機環境底下完成底下的練習:
  1. 查看目前目錄下的所有檔名資訊
  2. 查看根目錄下的所有檔名資訊
  3. 查看 /var/spool/ 底下的檔名資訊
  4. 變換目錄到 /tmp 底下去
  5. 變換目錄到 /dev/shm 底下去
  6. 使用『 pwd 』列出工作目錄名稱
  7. 使用『 mkdir testdir 』建立新的目錄
  8. 進入上述的目錄,並且查閱完整的目錄名稱
  9. 使用『 touch file01.txt 』,然後使用 ll 查看當前目錄底下的檔名
  10. 使用 ll -a 查看所有檔名 (連同隱藏檔)
  11. 使用『 echo 123 > file01.txt 』之後,查看檔案的容量
  12. 使用『 cat file01.txt 』查看檔案的內容。
  13. 使用『 rm file01.txt 』刪除該檔案
  14. 先使用『 ll /etc/hosts 』確認該檔案是存在的,然後使用『 cp /etc/hosts . 』將該檔案複製到本目錄下
  15. 回到上層目錄
  16. 使用『 cp testdir testdir2 』複製整個目錄看看 (應該是會失敗的)
  17. 使用『 cp -r testdir testdir2 』再次複製,然後 ll 查看一下結果。
  • 大量建置空檔案的方式

使用 touch 可以建立空檔案,那麼如果想要建立一堆空檔案怎麼辦?事實上非常簡單,透過大括號加上逗號來處理即可。假設我們需要建立檔名以 paper, photo 為開頭, feb, mar 為中間, one, two 為結尾,所以總共應該會有 2*2*2 共 8 個檔案的組合時,可以使用如下的方式來建立:

$ touch {paper,photo}_{feb,mar}_{one,two}

如果是想要建立如 file01.txt, file02.txt 之類的檔名,那透過大括號搭配 .. 連結數字即可!如下所示:

$ touch file{01..10}.txt

使用 {1..10} 也可以,只是數字就不會自動補上 0 了!

4.5: windows 系統的基礎設定

安裝好 windows 之後,你應該要先進行全系統更新,更新完畢之後,為了系統的許多優化動作,因此,建議你設定一些基礎的項目, 對你的系統來說,可能會具有些許的好處。

  • 記憶體置換的設定

我們從第二章知道虛擬記憶體是作業系統的一個重要的子系統,而讓硬碟模擬成記憶體,以輔助當實體記憶體不足時,可以讓硬碟暫時放置一些不會用到的程序, 這就是記憶體置換 (swap) 的功能。不過在 windows 系統下,他將這個 swap 機制稱為虛擬記憶體了!這真是讓人搞不懂... 不過,在 windows 底下,swap 的數值是系統自己設定的,而這個數值通常是記憶體的一半或等量。由於目前個人電腦記憶體幾乎動不動就達到 8 ~ 16G 的階段, 那你的硬碟可能莫名其妙就被吃掉 16G 的容量拿來作為 swap...真是沒必要!所以,通常安裝好 windows ,建議設定 swap 為固定值。通常 2GB 就很夠用了。

  • 打開檔案總管,在『本機』上面按下右鍵,選擇『內容』,就會出現一個新視窗
  • 點選『進階系統設定』進入系統設定值
  • 點選『進階』的頁面,然後點選『效能』的『設定』按鈕
  • 新視窗當中點選『虛擬記憶體』項目的『變更』
  • 新視窗當中取消自動管理框格,點選你要放置的分割槽,然後選擇『自訂』項目,然後起始大小與最大值都填 2014 ,之後按下『設定』, 然後按下『確定』即可。
  • 很可能需要重新開機才會生效。
  • 針對 SSD 的磁碟優化,關閉一些建立索引的服務

如前所述,SSD 已經是夠快了,所以我們不需要針對 SSD 來建立檔名的索引~因此,建議關閉兩個讀寫很繁重的服務,那就是『 Superfetch 』以及『 windows search 』! 關閉的方法是這樣的:

  • 打開檔案總管,本機上面按下右鍵,選擇『管理』,就會出現新視窗
  • 點選『服務與應用程式』,點選『服務』的項目,就會出現一大堆系統服務了!請點選『名稱』來排序
  • 分別點選 Superfetch 以及 Windows search ,雙擊該服務就會出現新視窗
  • 啟動類型請選擇『手動』,然後按下『停止』的按鈕,之後按下『確定』即可永久關閉該服務

由於對於傳統硬碟來說,這兩個服務還挺重要的,所以,請針對 SSD 磁碟來設計這個功能即可!

  • 時間伺服器的更改

老傢伙才會發現的,那就以前的 windows 電腦或 PC 總是會有時間跑掉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 BIOS 時間鐘可能會有誤差所致。 但是現今的 windows/Linux 作業系統都可以保持在正確的時間,所以根本不用調整時間!這是怎麼回事?原因是如果你的系統可以上網, 那麼系統會主動去網際網路找一台時間伺服器進行時間的校正!但是,很不幸的,很多單位會管制這個時間伺服器使用的埠口喔! 所以某些單位不能使用預設的時間伺服器,而是需要使用企業內部的時間伺服器。調整的方式是這樣的:

  • 打開控制台,選擇『時間和語言』,然後點選『日期和時間』以及右側的『其他日期、時間及區域設定』
  • 彈出的視窗當中,點選『設定時間和日期』
  • 彈出的視窗當中,選擇『網際網路時間』的頁面,然後點選『變更設定』。
  • 依據你企業內部 (如 ntp.ksu.edu.tw) 設定好你的時間伺服器,並且測試一下更新的狀態即可。

4.6: Linux 服務管理

Linux 的服務管理只要透過 systemctl 來處理即可!不過這個指令需要 root 的身份才能夠執行喔。

  1. 打開 Linux 的終端機,並且切換你的身份變成 root 帳號
  2. 直接輸入 systemctl 之後按下 enter ,看看目前系統啟動的服務有哪些。按下空白鍵向下翻頁,按下『 q 』離開畫面
  3. 承上,重新輸入 systemctl,並且搜尋『 cups 』這個關鍵字,若找不到,請使用『 systemctl list-unit-files 』,然後同樣搜尋 cups。
  4. 使用『 systemctl status cups.server cups.socket 』去觀察狀態
  5. 使用『 pstree -p 』然後搜尋 cups 看看服務是否存在於系統中
  6. 使用『 systemctl stop cups.socket cups.server 』,然後再『 pstree -p 』查看 cups 是否還存在
  7. 使用『 systemctl disable cups.socket cups.server 』,讓這個服務不會再被啟動

事實上服務的開啟與關閉都是兩個階段的,windows/linux 都一樣!(1)立刻啟動或關閉 (2)下次開機是啟動或關閉。針對 cups.server 來說,如果要完整的關閉,應該是:

  • systemctl stop cups.server
  • systemctl disable cups.server

反過來說,如果是要完整的啟動,那就應該是:

  • systemctl start cups.server
  • systemctl enable cups.server

對於所有服務都一樣,當你的服務正確的安裝之後,透過上述的方式,只要將服務的名稱填進去,你的系統就很有可能立刻變成網際網路伺服器了!

4.7: 課後練習

請使用 word 檔案 (.doc 或 .docx) 進行下列題目的撰寫(某些題目需要加上圖檔),且檔案容量請不要超過 2MBytes 以上, 以 1Mbytes 為宜,亦即你的圖檔需要限制解析度,並請注意:

  • 首次使用上傳系統時,務必使用 pietty 更改一次密碼,並請將密碼自己記憶下來,未來不能隨時變更密碼的。
  • 檔名請設定為: os_4XXXCYYY_unit04.doc (4XXXCYYY 是你的學號,請填正確,有分大小寫,請確認)
  • 請使用 filezilla 搭配 FTP 協定 (port 21) 上傳
  • 請上傳到你家目錄底下的 os 目錄中 (若不存在,請自行建立該目錄)

開始本章節題目:

  1. 打開 Linux 終端機,並且切換身份成為 root 管理員
  2. 建立一個你常用的帳號,然後設定好你慣用的密碼 (不要給人家知道),然後在 tty2 登入該帳號,登入完畢之後 (1)輸入 w 顯示登入者資訊, (2)輸入 id 顯示 UID/GID 的相關資訊,然後將該畫面拍下來
  3. 回到原本的 GUI 界面,並且登出 student ,用你的慣用帳號登入系統,並且打開終端機,然後輸入 id 檢視帳號,之後將該畫面拍下來。
  4. 前往 /dev/shm 目錄,之後建立名為 mydir 的目錄,並且進入該目錄,之後建立 {paper,photo,view}_{mar,apr,may}_{star,end} 共 18 個檔案, 建置完畢後請下達『 pwd; ll 』,然後將輸出的畫面拍下來
  5. 建立兩個目錄,檔名為 Mar 與 May ,然後將檔名中有 mar 的移動到 Mar/ 目錄,檔名中有 may 的移動到 May/ 去,關於檔案的移動可以參考 mv 這個指令。 移動完畢之後,請下達『 ll -R 』,然後將畫面拍下來。
  6. 將 May/ 整個目錄刪除,然後輸入『 ll -R 』,將畫面拍下來
  7. 一般來說,windows 與 Linux 的系統管理員帳號名稱分別是什麼?
  8. 對於 windows 的 SSD 磁碟優化來說,哪兩個讀寫很頻繁的服務建議是關閉的。